心律不齊患者可通過低強度有氧運動、抗阻訓練、呼吸訓練、平衡性運動及規(guī)律作息等方式改善癥狀。心律不齊可能與心肌缺血、電解質紊亂、自主神經功能失調、甲狀腺功能異?;蛩幬锔弊饔玫纫蛩赜嘘P。
步行、游泳或騎自行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有助于增強心臟功能,改善心肌供血。運動時心率應控制在最大心率的百分之六十左右,避免突然加速或劇烈運動。運動前后需進行五分鐘熱身與放松,監(jiān)測脈搏變化。合并冠心病者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方案。
使用彈力帶或自重訓練進行低負荷抗阻運動,可提高肌肉對氧氣的利用效率,減輕心臟負擔。每組動作重復十到十五次,每周訓練兩到三次。避免屏氣用力動作,訓練中如出現心悸需立即停止。嚴重心律失常患者禁用高強度抗阻訓練。
腹式呼吸與縮唇呼吸能調節(jié)自主神經張力,減少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發(fā)的心律失常。每日練習三次,每次十分鐘,吸氣時腹部隆起,呼氣時縮唇緩慢吐氣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在呼吸治療師指導下進行。
太極拳、八段錦等柔緩運動通過身心協(xié)調改善迷走神經調控功能。動作需配合深長呼吸,每周練習三到五次。體位變化時應緩慢,防止直立性低血壓誘發(fā)心律失常。嚴重心力衰竭患者應避免復雜平衡動作。
建立固定睡眠時間表,保證七到八小時睡眠可穩(wěn)定心臟生物鐘。午休不超過三十分鐘,避免夜間過度使用電子設備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需使用持續(xù)正壓通氣治療。咖啡因攝入應限制在每日兩百毫克以下。
心律不齊患者運動時應佩戴心率監(jiān)測設備,避免在極端溫度或高海拔環(huán)境下鍛煉。飲食需保證鉀、鎂等電解質攝入,每日食用三百克深色蔬菜及兩百克低糖水果。每周進行三次三十分鐘以上運動,運動強度以能正常對話為宜。定期復查動態(tài)心電圖,癥狀加重時立即停止運動并就醫(yī)。合并結構性心臟病者需經心功能評估后制定康復計劃。